一、二地菩薩稱離垢地,主修持戒波羅蜜
用以斷(遠離)各種邪行(即非正道之行)的業障。除去微細傲慢業障與犯身口意諸惡業的習氣。目標是證得「最勝真如」,即離犯一切戒,得最上清淨戒。
二、持戒與得戒
「持」含護持、遵守、認同之涵意,也就是對此戒律的內容要認同、護持,對修持這種戒的人不能攻擊謾罵。持戒也有自己修持之義。
得戒是修持戒律有成就之義。其殊勝是「得戒體」,這是修持者的自證、身(含精神身)心轉變而呈現無怖畏之相、一切外力不得加害。此外,得戒之人可得高果位金剛的護持,還有特別的護法「隨身守護」,此與一般修行人受護法「隨緣守護」不同,層次上高很多。
得戒是針對修持某一種戒的成就而言,不是指所有各種戒。例如:修貪戒得戒者,其嗔恨戒不一定也得戒。護法守護也只限於離貪這部分,若心起嗔,則護法不會護持。
二地菩薩修持各種戒律,包括修行人的十四種戒與六道眾生該修的六種戒。得戒者大多只有少數幾個戒而已,但對各種戒皆認同、守護。
三、二地菩薩所修戒律的內容概述
(1)修行者受十四種戒
這是佛教修行者因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」的需要,而自願受持的十四種戒。
1.三聚淨戒
這是菩薩道修行者必受的戒律,其內容是攝律儀戒、攝一切善法戒及攝眾生戒。攝律儀是接受、遵守一切戒律儀軌,例如:要接受各道場規定的戒律。攝善法是遵守一切善法,包括世間的道德法律在內。攝眾生是不捨一切眾生、不放棄任何一個眾生而不去救渡。
2.淨戒
在此以淨意想為主。
3.律戒
在此指各種戒律,如上述十四種戒。
4.無上密乘戒
是指修習無上密法(大多是不可思議法)的人,若未得其傳法師父的同意,在任何狀況乃至生死關頭,皆不可洩漏其修行內容給他人,包括其他上師亦不可。
5.密乘戒(即菩提心戒)
即在任何時間都不可忘記眾生都有佛性,也不可忘記要以慈悲心渡生,忘記此二事就是犯戒。
6.寶戒
這是有關錢財寶物的戒律,例如:哪些錢財不能取用、不能受供養、做什麼事會欠債務等。
7.嚴身戒
即莊嚴身相以免造情緣,以使得他人尊重的戒律,內容有身相莊嚴(如衣服端莊,不做不雅、矯作的姿勢等)、口莊嚴(即不說綺語、不正經語)、意莊嚴(即不要有邪淫之念等)。
8.金剛戒
這是金剛法王所修持者,主要是護持法界公平正義。
9.金剛護持戒
這是護法們(含人界修護法之人)所修習,內容說明如何護持佛菩薩、道場、住持與信眾。
10.雙身本尊戒(藏密所修)
主要是除佛父與佛母外,不能與任何其他眾生(含法界)行淫。
11.雙身戒(藏密所修)
這是修雙身法解決淫習之人所修,主要是不可貪著淫樂。
12.密乘戒(藏密所修)
類似第6條。
13.無上密乘戒(藏密所修)
類似第4條,主要對雙身法內容不可洩漏。
14金剛乘戒(藏密所修)
金剛乘即西藏佛教密宗,其所修別於顯教之各種戒律皆屬之。
(2)三界六道眾生受六種戒
三界眾生都「有必要」受此六種戒,如此可減少輪迴於三惡道之苦,增加生於人天的機會。此六種戒是五戒、八關齋戒、十戒(相關十善)、菩薩戒(這是菩薩作方便法時該遵守者,詳見《梵網經》等)、情緣戒(詳見藥師山通訊)及破戒僧戒(戒貪五欲)。
此外尚有出家人的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沙彌戒及沙彌尼戒等,二地菩薩也要修習。
四、斷邪行障
二地菩薩經由持戒的修行就能斷絕(遠離之義)不正道之行的業障,眾生皆有此種業障,例如說邪語、作邪業等,有違八正道之行稱為邪行。
五、除犯微細慢及犯三業的業障、習氣
二地菩薩修持戒之行,由此就可除去(得佛力加持)微細傲慢業及犯身口意三惡業的習氣,此微細慢業障來自第七識。此犯三業習氣來自第八識的功用與種子,此微細傲慢不除,則執著惡業不肯改過。去除犯三業習氣,則不再造惡因,如此徹底改掉舊業不復造新業,故能「真懺悔」,此是二地菩薩的重大成就。
六、證最勝真如
這是指「離」犯一切戒,得清淨戒。但這不代表二地菩薩就不再犯戒,例如情緣戒,到八地才可除去。二地菩薩在修行得佛力加持時,不犯一切戒,但日常不注意時亦會犯戒。與凡夫不同者是此菩薩能做「真懺悔」,而快速除此所犯罪業。此菩薩證得最勝真如所得清淨戒,也只是少數幾個戒,不是所有戒皆得戒。
七、總結
二地菩薩修習各種戒律、成就一些戒律、護持一切戒律、成就真懺悔。
二地菩薩的修行:持戒波羅蜜
█藥師山 紫虛居士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