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八地菩薩稱「不動地」,其主修課程是「願波羅蜜」
其意義是發「渡眾生而實無眾生可渡」的大願,這與初地菩薩於菩薩道不退轉,在層次上是更上一層,因為七地菩薩有「沉空難」的問題。有些菩薩在此會不再行菩薩道,因為他覺得渡眾生太困難,眾生剛強頑劣且數量無數,哪有渡完之日?這些沉空難的菩薩可能落入小乘或無色界,可能要再經過很漫長的時間,才會覺醒重回菩薩道!
「沉空難」之所以會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尚執著「有眾生可渡」。雖然初地菩薩已證無相布施,但那只是「無分別」的布施而不是「無眾生」的布施。由於執著有眾生可渡,就產生很多因渡生而起的煩惱,例如眾生為什麼尚未「改惡向善」?為什麼不學佛?為什麼不肯懺悔?為什麼不捨親情與愛情?煩惱日增未得解,久之而生退轉之心。菩薩渡生進入七地,大多會出現「眾生難渡」的問題,大多數菩薩出現退轉心時,會自行警覺而在佛前懺悔,再發大願渡過沉空難,只有少數會退轉。渡過沉空難後,就知道要觀「無眾生可渡」,此後菩薩道工作就不動如山,故稱「不動地」。
二、八地菩薩修行的內容
(1) 修無相:於禪定中觀無一切相,無水陸空行諸物相,無虛空空無之相。此觀修尚屬意識心層次,訓練自己在無一切相中不要自起作意、功用之想,也就是要無作、無相,含無空無。
(2) 修無作意起用。包括持咒、由「月輪、摩尼珠放光」,或直接由「空性」起渡生之用,這些都是佛力加持之不可思議事。自己也可訓練在半醒半睡中起念渡生、供佛等。
(3) 修中觀。常用的是修習安住月輪、內觀本心、外現本尊。以比喻來說,空觀是入室內但拿不出室中寶物(喻智種子等),假觀是不能入室內而由他人(喻佛菩薩)送他寶物,中觀則是站在門口拿出寶物(但只能拿到少部份寶物)。
(4) 修如幻觀。可修各種如幻成就咒,由如來、佛或菩薩加持以成就如幻。也可自行在定中起觀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」,久之潛意識「諸法實有」的執著會轉變。
三、八地菩薩要求如來消除之習氣與業障
(1) 斷除「自作意所生有各種加行」之業障,就是很多修行人定中會由意識心起各種心念(含空無),此中很多是眾生無始以來之業障或習氣之故,要斷除。
(2) 要消除「對相法不能自在無礙」的業障。眾生面對世間諸法都難以自在,這是無始以來無明與業障之故,由此執一切相法為實法。為修如幻、無作等妙法,八地菩薩要求如來及諸佛菩薩消除此顛倒。
四、八地菩薩的特殊成就
(1) 成就「意生身」。意生身是由自己意念所成就的精神身,可穿山越壁、瞬間來往。此身可依修行者心意做事、說法等,其相如修行者本人、外人亦可見。外道有「分身」之法、其所成之分身也類同意生身,但分身是第六意識心集中心力所成,修法之人要付出極大心力、功用不強。而意生身出自第八識,心力無礙,故功用甚大。八地菩薩努力修持可現出一個意生身,如密宗常修的「本尊」,這算是「佛力加持的意生身」,此與八地菩薩自力成就的意生身不同。
(2) 正修如幻。諸法實有執著漸消,可現如幻十種相之幾種,有時會有眼前事物不實如影像、腳踏大地不實如危樓等如幻顯現。久之習以為常、如幻成就,此時可能已是九地菩薩。真正如幻成就則可同時化出很多意生身。
(3) 情緣除盡,有些菩薩亦出三界,於菩薩道不退轉。
(4) 無漏無分別智現前、煩惱不生,不被一切有為法所困而生煩惱,是「無漏菩薩」之成就者。
八地菩薩的修行:願波羅蜜
█藥師山 紫虛居士
|